“谁?”我立刻问道。
他望着我,眼睛眯了起来,这是他思索时的表情。然后他移开目光,没有回答我,虽然好奇心顿起,我也没法再重复这个问题。
今天我相信,他当时的那个人便是他的母亲。在我的印象中,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然而他却很少提及母亲,从来不曾带我去他家。我甚至不知道他母亲的模样。
有时,我也想模仿德米安,将意志集中在某件事上,希望实现某个目标。当时我有很多迫在眉睫的愿望。然而我没能成功。我不敢跟德米安谈起这些事,也完全不能向德米安剖白自己的愿望。他也没有问过我。
那段时间,我的宗教信仰开始有些动摇。由于德米安影响了我的思考,因此我对宗教的态度和一些同学不太一样,他们是完全不信宗教的。其中有些同学甚至还宣扬说,信仰上帝是可笑可鄙的事情,三位一体以及玛利亚的圣灵受孕故事简直可笑,今天的人居然还兜售宗教,简直是一种耻辱。我的想法却完全不同。虽然我心中对宗教也有疑问,但在整个童年,我真切地经历了虔诚的生活,我父母过的生活便是这样,因此我知道,信教既不是可鄙也不是愚昧的事。相反,我对宗教依然抱着一种深切的敬畏感。然而德米安让我养成了一种习惯,以更自由、更个人、更轻松、更有想像力的方式去看待和阐释故事和教义,至少,我乐意也喜欢跟从他教给我的那些阐释方法。当然某些看法对我而言还是太过怪异,比如该隐的故事。在一次坚信礼课程中,他提出的某个观点甚至更大胆,让我大惊失色。老师讲到了哥耳哥达,《圣经》中救世主的受难和死亡的故事从很早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幼年时,每逢耶稣受难节,父亲会将这个故事念给我们听,听完后,我总是全身心沉浸在这个悲壮瑰丽、苍白诡异却又无比生动的世界中,沉浸在“客西马尼园”和“各各他”中,一听到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来自那个神秘世界的阴郁而强大的悲壮之光便淹没了我,激起一丝神秘的战栗感。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神之时,乃为最吉》是一切诗性和艺术表达的完美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