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齐是秦始皇的既定之策,与齐亲善是表面现象。据说王翦灭燕之时,秦始皇曾与众将商议: “齐、楚何先?”李信曰: “楚地广齐地狭,楚人勇,齐人怯,请先从事于易。”李信的见解仅从军事角度着眼,而从齐国的实际状况看,先灭楚国更有利。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将王贲率破楚扫燕灭代的得胜之师兵临齐境。
战乎?降乎?齐国内部有两种意见。即墨大夫、雍门司马是主战派的代表。即墨大夫认为齐国有战胜秦国的可能性,当时齐国实力尚存,军队完好无损。各国贵族多逃亡齐国,寻机报亡国之恨,这也是一支可借用的力量。如果齐国君臣一心,借助各国人才,组织全国军民,尚足以一战。五国刚刚覆灭不久,各地还有图谋叛秦活动,一旦齐军挫败秦军,也存在着扭转局势的可能性。
但是,齐王建和后胜一心事秦、降秦。齐国准备不足,军民也得不到有效的组织,以致“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
秦始皇恩威兼施,一方面大兵压境,一方面诱齐降秦。秦使陈驰劝说齐王建降秦称臣,答应以五百里之地作为他的封邑。 “齐王不听即墨大夫,而听陈驰,遂入秦”。可是秦国把他安置在边远的共邑,将他活活饿死在当地荒僻的松柏之间。
吞灭六国之后,秦始皇并没有罢兵,而是进一步开疆拓土,巩固边防。他西抚诸夷,东占辽东,南平百越,北却匈奴,为中华帝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奠定了最初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