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鲁迅与张爱玲的作品,都有一种悲观、虚无的气息弥散其中,带给读者一种彻骨寒意。如鲁迅认为人的生命终点不过是“坟”,“我常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实有’”。可是面对彻底虚无,鲁迅又以“反抗绝望”的态度赋予了人生积极的意义。《野草》中的“死火”意象就非常出色地寄寓了鲁迅这一人生哲学。然而,面对虚无,张爱玲却不如鲁迅那般彻底否定,她认为,人生若从整体来看,其底色是“苍凉”的,但若从小处看、细处看、局部看,皆为真实的、发散着亮光的。可以说,对虚无世界的恐怖更增加了她对世俗生活的热爱。以鲁迅《野草·过客》与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为比较对象,对鲁、张二人在精神指向上的异同做一评析。
3.月亮意象在张爱玲作品中俯拾即是。在《金锁记》中,这一意象使用达到顶峰,全文共九处写到月亮。月亮不仅渲染着全篇情绪的悲凉,更将故事的悲剧性和深刻性表现得淋漓尽致。重点分析小说首、尾对月亮的描写,分析其对小说的情节推动、氛围营造、主题深化发挥的重要功效。
第四节 路 翎
内容提要
路翎在小说创作上成功践行了胡风现实主义的理论主张,充分发挥了作家主体的“主观战斗精神”,被誉为七月派的“小说重镇”。20世纪40年代是路翎创作高峰期,先后出版中篇小说《饥饿底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短篇小说集《青春的祝福》《求爱》《在铁链中》以及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剧本《云雀》等。新中国成立后,路翎在短篇小说上成就较高,特别是《初雪》和《洼地上的战役》影响较大,并引发了激烈的文学争议。1955年,受“胡风反革命事件”的牵连,路翎蒙冤入狱,艺术生命被强行中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路翎笔耕不辍,但因长期牢狱生活对思想的严重禁锢,艺术质量严重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