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不持版则垂臂,故曰“放臂入府门”。若持版入门,则以两手奉版鼻间,伛偻鞠躬,状至恭谨,即《范滂传》所谓“执公仪”也。滂嫌陈蕃不辞公仪,示优礼,故恚而去官。
晋时笏头有笔
《晋书·舆服志》:“笏,古者贵贱皆执笏,其有事则搢之于腰带。所谓搢绅之士者,措笏而垂绅带也。绅垂长三尺。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又,“手版即古笏矣。尚书令、仆射、尚书手版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
按:簪笔者,以笔簪于头也。至晋不簪笔,安笔于笏头,以便记事。惟名曰白笔,则不得其义也。六朝皆如此。
三国及晋时又名笏曰簿
《蜀志》:“秦宓见太守,以簿击颊。”注:“簿,手版也。”版故能击,则为笏明矣。又,《左传·桓二年》:“衮冕黻珽。”杜预注:“珽,玉笏也,若今吏之持簿。”是晋初亦谓笏为簿也。
晋时参谒长官仍以执笏为公仪
《世说》:“赵王伦为相国,羊忱为长吏,乃版以参相国。”又,“桓温止新亭,大陈兵卫。王入失厝,倒执手版。”是晋时谒长官公仪,仍与汉同也。
唐时在家庭仍搢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