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很难判断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强迫行为或者保护行为是否遵循相似的行为规则(或者相异规则)。这些行为被非常小的物品替代(有些替代微不足道),所以,这些行为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出现。”早期的分析完整证实了一个事实:不论细节的数量和质量是否不同,补偿机制最终建立在相似(或相异)的规则上。如果儿童保持施虐幻想的“无所不能”的强烈情感,他将不得不坚信“无所不能”的创造性,它帮助儿童做出补偿。儿童和成年人的精神分析非常清晰地表明:这个情感因素在促进或抑制建设性的反应行为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主体“无所不能”包括他做出补偿的能力,这种能力很重要,他破坏性的“无所不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我们必须记住儿童的反应形成阶段在自我发展阶段和客体关系阶段进入,而客体关系要预先假定一个更高级的现实关系,因此,“无所不能”的情感虽然夸张,它却是补偿修复的必要条件。儿童相信自己能做出补偿的想法,在最开始就将受到阻碍。
在有些分析中,我发现这种阻碍效果是两种“无所不能”的情感所造成。这两种情感与破坏性相联系,而且那些与补偿有关的情感被强化。如果病人的原始施虐和“无所不能”的情感曾经无比强大,相应地,他的反应趋势也很强大。他的补偿修复趋势以各种稀奇古怪的杂合幻想为基础,他各种破坏力量的杂合有某种独一无二、无比奇特的效果,因此补偿修复的效果就一定是非同凡响的,甚至有震天撼地的效果,而此效果本身就是他完成建构趋势的巨大阻碍(虽然我的两个病人毫无疑问拥有非凡的创造天赋)。但是这个阻碍还需要以下几个因素的进一步补充和强化,与这些各式各样幻想一起的是儿童强烈的怀疑心理,他怀疑他是否拥有必需的、这种强度的“无所不能”的能力,结果,他试图在他的破坏行动中否决这种能力。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他积极使用他的“无所不能”。这个表现证实了他曾经消极对待他的“无所不能”,因此他必须避免这两种态度的矛盾冲突。他希望拿出确切的证据表示他建构性的“无所不能”完全抵消了其反面效果。在对两个成年人的分析中,我记得他们有这种“有或者无”的矛盾态度,这种态度来自这些冲突的趋势,导致他们的工作能力受到严重抑制,在几个儿童病人的身上,这种态度严重抑制了他们的人格升华过程。